2025暑期社会实践(二)种子与成长:农科学子的盛夏实践课

 更新时间:2025-07-30 10:35

[编者按]:“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”,这是写在神绿鹏农业公司的公司标牌下的一句话。今年的7月,来自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河南科技学院沈阳农业大学的4名学子,乔煜轩李知庭孔佳杨姝,在这里开展为期一个月的实习之旅。在这里,他们不仅体会到了劳动的艰辛丰收的喜悦,更学到了专业相关的知识,并且能将专业知识应用于实践的生产。希望在将来,他们也将投身于中国农业的明天,为祖国农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。

2025年7月,在神绿鹏农业公司,伴随着盛夏一同到来的不只有即将丰收的甜瓜,还有4名来自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河南科技学院沈阳农业大学的实习学子,将在这里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实习活动,在取种采种考种育种的过程中,伴随一颗颗小小的种子,去绽放为成长的鲜花。

 

七月流火,实习生们在公司员工的带领下,开启了田间实践的篇章。面对饱满的甜瓜,他们先小心翼翼地完成采摘,随后剖开果实取出种子,经过清水仔细淘洗去除杂质,再将湿漉漉的种子铺展在阳光下晾晒。待种子完全干燥,大家又根据颗粒大小、饱满程度进行分类,最终将筛选好的种子播撒进土壤,静待新生命萌发。

 

观赏南瓜的育种工作更添几分趣味与讲究。实习生们跟着老师傅学看“品相”——成熟的观赏南瓜多是橙红、墨绿或乳白,表皮泛着蜡质光泽,用指腹轻叩,能听到沉稳的“咚咚”声,这才是采摘的最佳时机。采摘时,指尖避开尖锐的瓜蒂,生怕碰伤那弯弯绕绕的瓜身,以防对后续的取种工作造成影响。剖开南瓜时最是奇妙,观赏南瓜的硬度远远大于普通的南瓜,需要用铁锤来砸,用斧头来砍,一同劈砍过后,橙黄的果肉比普通南瓜更厚实,黏黏的果胶裹着种子,还得用刀轻轻刮取。种子藏在绵密的纤维里,得像挑拣珍珠似的一颗颗剥离,再倒进细孔筛子里冲洗。南瓜种子偏扁,带着浅黄的种皮,清洗时得顺着水流轻晃筛子,把残留的果肉纤维冲净,又不能太用力,怕磨掉种皮的光泽。

 

晾晒时,把种子铺成薄薄一层,每隔两小时翻一次,避免堆叠发热。分类时除了挑饱满度,还得盯着种子形状——那些圆滚滚、边缘光滑的更受青睐,毕竟将来要长出形态周正的观赏瓜,种子的“底子”得打好。播种前,实习生们蹲在育苗棚里,把营养土捏碎成颗粒状,每个穴盘只放1粒种子,盖土厚度恰好是种子的两倍,师傅说:“观赏南瓜的根须娇贵,土太实了喘不过气。”

 

转到辣椒育种区时,空气里飘着淡淡的辛辣香。采摘的辣椒必须熟透——红的像玛瑙,黄的似蜜蜡,蒂部微微发皱才够味。实习生们戴着手套,指尖捏着辣椒柄轻轻旋转,避免扯断枝条,“青辣椒的种子还没熟,种下去也长不好。”师傅的话记在心里,袋子里的辣椒个个红透饱满。取种子时最考验耐心:把辣椒对半掰开,胎座上密密麻麻的种子嵌在白色的隔膜里,得用刀片轻轻刮,不能用手搓,不然辣味渗进皮肤,半天都火辣辣的。清洗时先用清水冲掉浮尘,再泡在温水里五分钟,指尖顺着种子纹路轻搓,把残留的辣椒素洗干净,“不然播种时手一碰,能辣得眼泪直流。”大家边洗边笑。辣椒种子小而扁平,晾晒时铺在白纸上,得有人守着,风一吹就容易跑。分类时放大镜派上了用场,不仅挑饱满的,还得看种皮是否有破损,有虫眼的一律淘汰。播种时用小镊子夹起种子,埋在细沙拌的营养土里,深度只够盖住种子,“辣椒喜光,埋深了出不来。”

 

整个七月,实习生们的手心沾着泥土,指甲缝里嵌过瓜瓤的黄、辣椒的红。从最初摘甜瓜时怕捏坏果肉的拘谨,到后来剖南瓜时刀斧用得稳稳当当;从洗辣椒种子时被辣得直甩手,到最后能凭着手感分辨种子的好坏——那些重复的动作里,藏着慢慢生长的熟稔。

这次实践让实习生们摸清了作物育种的“共性”:无论甜瓜、南瓜还是辣椒,都得顺着时令走,凭着眼力挑,靠着耐心洗晒,依着规律播种。而“个性”里藏着更细的学问:观赏南瓜要顾着“颜值”,辣椒得防着“脾气”,甜瓜则重“饱满度”。

 

感悟藏在收工后的夕阳里。实习生小李说:“以前觉得种子就是小颗粒,现在才知道,每粒能播下去的种子,都经过了十几次手的触碰——从采摘时的轻拿轻放,到清洗时的温柔搓洗,再到分类时的仔细挑选。”其实育种和成长很像:看得见的是播种时的动作,看不见的是对每个细节的较真;破土而出的是幼苗,扎根的是对土地和生命的敬畏。那些被汗水浸过的步骤,教会他们:所谓“育种”,不只是种种子,更是种一份“慢慢来”的耐心——就像七月的阳光催熟了果实,也慢慢催熟了他们对“实践出真知”的理解。